臺灣(Taiwan),簡稱“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省會臺北,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海域 ,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臺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余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臺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臺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臺北市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省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臺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鄭成功收復; 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臺灣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1954年美國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御條約》,造成臺灣同祖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臺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于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臺灣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制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臺灣”(漢語拼音:Táiwān,注音符號:ㄊㄞˊ ㄨㄢ)一名源于居于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并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歷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 秦朝稱“瀛州”;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間對臺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臺員”、“臺窩灣”(指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 鄭成功改稱“東都”,后鄭經改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臺灣”,并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而臺灣由于物產豐富,又稱“寶島”。 臺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國臺北”。
葡萄牙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臺灣的主要稱呼。日本古代曾稱臺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