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指對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關系著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作為學校、社會、家長,不能僅僅重視文化專業知識的教育,還要讓孩子們具備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改進教育方法上來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
歷史沿革
我國在公元前約403—221年期間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但是,作為教育科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在總結人類教育實踐經驗中逐步形成,經過長期積累而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朱熹等和古希臘的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羅馬的昆體良(公元35—96)等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所作出的經驗總結,為教育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隨著社會和教育實踐的發展,教育經驗、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日益豐富。一般認為到了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授學》(《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是教育學產生的標志。而最早以“教育學”命名的專著則是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的著作《普通教育學》(1806)。
19世紀中葉以后,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功能
教育是廣泛存在于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于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教育學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會學生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培養人的基礎工作。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美德、智慧、意志和毅力都是從小養成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教育應該從傳統的教育模式向開放教育模式轉變,從管理教學到自覺學習轉變。
教育背景
學校和家長只重視對學生、孩子認知能力的培養,評價一個學生往往以成績的好壞為標準。繁重的課業任務、激烈的社會競爭、家庭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同時,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內向,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缺乏開放性,社會又處于轉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會情緒,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關系著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作為學校、社會、家長,不能僅僅重視文化專業知識的教育,還要讓孩子們具備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改進教育方法上來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
作為社會,首先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從源頭上扼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比如:不良網絡內容、貧富差距、社會腐敗現象等。同時應盡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機構,將其納入法制化、正規化軌道,在引導上下功夫。
作為學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設立為一項專門課程,把心理學知識引入課堂,把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緒和適應能力,要采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為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民主權利,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緊張學習之余能夠得到充分放松。要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時了解孩子在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態,避免在身體、情感或性情上打罵、壓服孩子,在關愛上下功夫。
作為青少年個人,應該樹立信心,尋找足夠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執、抑郁、焦躁的心理環境,經常與老師、同學、家長進行心理溝通,還個人一片純凈的心靈天空,做一個自信勤奮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