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發(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或多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課程設計是課程開發的前期工作。課程開發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環節,而課程設計是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設計。
目前課程開發因其訴求不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各大高校為代表的學院式課程開發體系,另一類是以各大中型企業為代表的實戰課程開發體系。學院式的課程開發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教學知識的系統、全面,教學內容講究嚴謹、科學。企業實戰課程開發體系的主要特點是將教學知識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強,教學內容與工作聯系緊密。根據開發訴求不同,課程開發技術與課程設計方法也不盡相同。學院式課程開發體系因其學術理論的科學和嚴謹性,獲得公認的課程設計理論是加涅的課程設計方法。企業實戰課程開發技術因其追求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目前比較成熟的課程開發技術包括美國的Crisp(課里播)課程開發技術、一號標桿課程開發技術等。
如何解決現有課程開發理論所存在的問題以滿足實踐的要求?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課程開發研究為課程開發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要采取“開發取向”。開發取向是指“通過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原理以及各種可重用的技術來嘗試解決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體驗、理解教育教學規律,以形成對教育教學規律的獨特認識的研究取向”。
教育技術學研究視角中的課程開發理論,作為一種技術理論,它的內容包括理念(教育觀、課程觀、學習觀等)、方法技術(具體的課程開發技術,如需求分析技術、設計技術和評價技術)和技術組織(靈活、合理的技術過程步驟,如課程開發模式)三部分,其中方法技術是課程開發理論的核心內容。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的不足是它認為課程是達到特定目標的活動和經驗的設定,尤其是采用的“目標細化”的設計、決策技術,即通過目標分解來獲取內容而不是通過內容分析來確立目標、先決定課程模式再選擇課程內容等的做法——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從目標找手段、從內容找形式的實踐邏輯。
因此改進課程開發理論的重點在于探尋課程開發更合適的方法技術以及組織方法。探索的基本邏輯可以是:課程的基本單元是什么,基本單元的成分是什么,這些單元是通過怎樣的方法技術構建起來并組織成課程的。這些方法技術及其組織被我們稱為課程開發技術。
企業課程開發
企業課程開發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根據崗位說明書和作業指導書對現有崗位進行有效的崗位分析,提取該崗位的核心勝任技能及關鍵技能;其次,對在崗員工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評,找出改進點;再根據改進點進行培訓課程設計。這是以勝任崗位、改進工作為目標的課程設計方式。
基本原則
職業學校教育目標一經確定,就必須研究、開發、構建一個緊貼教育目標的課程體系。科學合理的、能夠實現教育目標的課程體系,是一個全面的、靈活的能夠獲得較大效益的課程方案。確定這一方案,必須根據教育目標所界定的規格、層次及其職業崗位職責任務,科學合理地組合課程結構、內容及其教學目標,必須堅持遵循五個基本原則。
超前性原則
職業學校培養人才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然而,辦教育有教育的規律,培養人才具有周期性,這就要求課程設置必須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未來人才市場需求作出準確分析和預測,為超前開發課程提供可靠的依據。
多元性原則
現代職業勞動界限的超越和對勞動者知識結構的需求,要求職業教育必須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崗位、跨職業的能力。滿足這種需求,就要開發多元化課程,如開設必修課、必選課、選修課、活動課等。
基礎性原則
市場經濟以盈利為主要標志,因而勢必不斷引進新設備、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而辦教育很難跟蹤這種變化。與其“疲于追趕”,不如加強基礎能力訓練,增強學生潛在能力,設置基礎性課程,如在財會專業中,加強會計基礎知識教學,強化財會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規范的訓練。
實踐性原則
實現能力教育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實踐教學,因此,設置課程既要充分體現崗位資格所需要實踐的環節、內容,又要體現交叉復合崗位和職業的實踐內容、形式,還要體現各種實踐的可操作性。
靈活性原則
課程設置在注重基礎知識、實際操作、理論研究結構組合的同時,更要突出客觀實際需要。在縱向上,要能組合出不同層次職業人才培養的方案,如市場營銷專業課程可組合出企業營銷策劃人員、營銷管理人員和柜臺營銷人員;在橫向上,要能夠兼顧專業之間的配合,如財經類專業都需要財稅金融知識和統計調查分析知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