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它是源于發達國家(日本20世紀50年代)的一種企業管理理念,它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現代管理學認為,科學化管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規范化,第二層次是精細化,第三個層次是個性化。
精細化管理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它要求每一個管理者都要到位、盡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結,每天都要對當天的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處理等等。
精細管理是整個企業運行的核心工程。企業要做強,需要有效運用文化精華、技術精華、智慧精華等來指導、促進企業的發展。只有深諳和運用管理精髓的企業家或企業管理者才能在企業成功發展中充分運用。它的精髓就在于:企業需要把握好產品質量精品的特性、處理好質量精品與零缺陷之間的關系,建立確保質量精品形成的體系,為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創建品牌奠定基礎。它的精密也在于:企業內部凡有分工協作和前后工序關系的部門與環節,其配合與協作需要精密;與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的適宜性需要精密,與企業相關聯的機構、客戶、消費者的關系需要精密。
精細管理的本質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對戰略和目標分解細化和落實的過程,是讓企業的戰略規劃能有效貫徹到每個環節并發揮作用的過程,同時也是提升企業整體執行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一個企業在確立了建設“精細管理工程”這一帶有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結合企業的現狀,按照“精細”的思路,找準關鍵問題、薄弱環節,分階段進行,每階段性完成一個體系,便實施運轉、完善一個體系,并牽動修改相關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整合全部體系,實現精細管理工程在企業發展中的功能、效果、作用。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實施“精細管理工程”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要有規范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意識。“精細”的境界就是將管理的規范性與創新性最好地結合起來,從這個角度來講,精細管理工程具有把企業引向成功的功能和可能。
精細化管理起源
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早年做過學徒,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最早提出精細化管理思想后來不斷從雜工、技工、技師、維修工長一路成長為總工程師。1881年,25歲的泰勒在鋼鐵工廠工作期間,通過對工人操作動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動作,改正錯誤的動作,確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選定合適的工具……這些讓泰勒總結出來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訓工人,使大多數人都能達到超過定額。1911年,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細化管理著作。 二次世界大戰后,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日趨復雜,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縮短,生產協作要求更高。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經營者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要求。于是,包括決策理論、運籌學、系統工程在內的很多理論被引用入經濟管理領域。這些理論和方法以決策過程為著眼點,特別注重定量分析與數學的應用,以及系統結構與整體協調,所以被稱為管理科學。
后來,日本的精益生產思想對精細化管理思想的形成都有相當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管理的理論往往形成于美國,而在日本得到應用、普及開花和結果.....在質量管理方面也是如此。美國有管理兩位大師,朱蘭和戴明。他們的管理理論也是如此。
精細化管理的專家解讀
中國企業推行精細化管理(有的稱為精確管理、精準管理、精細管理工程)的企業,可以在網上搜索到400余家;其中包括中國電信、伊利牛奶、青島港等大型企業,也有德勝洋樓、金堅制衣等中小企業;研究者有舒化魯、鄭明身、劉先明等。
1、精細化管理是管理者用來調整產品、服務和運營過程的技術方法。 它以專業化為前提、系統化為保證、數據化為標準、信息化為手段,把服務者的焦點聚集到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上,以獲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強競爭力。(見汪中求等著《精細化管理》)
2、精細化管理就是要用具體、明確的量化標準取代籠統、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戰略、決策,轉化為具體的、明確的發展舉措。
3、精細化管理是以精細操作和管理為基本特征,通過提高員工素質,克服惰性、控制企業滴漏,強化鏈接,協作管理,從而提高企業整體效益的管理方法。
也就是說,精細化管理是由過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化管理的轉變,由傳統經驗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的轉變。精是精湛、精益求精,細是細節、最小的工作單元,“細”是精細化的必經的途徑,“精”是精細化的自然結果。精細化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觀念,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理念上的轉變。
4、精細化管理就是將管理的對象逐一分解、量化為具體的數字、程序、責任,使每一項工作內容都能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準,使每一個問題都有專人負責,而不是打亂仗。
這個概念強調三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全員管理,精細表現在每個員工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體員工的參與來組織、實施企業的活動,其中涉及到崗位職能的定量、復合、工作流程的標準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其二便是全過程管理,“精細”表現在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松懈、疏忽,應該做到環環緊扣、道道把關,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細節管理。其三便是市場管理和運作。
5、精細化管理是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管理理念,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現代管理認為,管理有三個層次,一是規范化,二是精細化,三是個性化。它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關鍵一步。精細化管理就是要求把每一項工作都抓細、量化,有利于落實到行動中。
6、精細化管理是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管理理念,它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分工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精”就是切中要點,抓住運營管理中的關鍵環節;“細”就是管理標準的具體量化、考核、督促和執行。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實行剛性的制度,規范人的行為,強化責任的落實,以形成優良的執行文化。
7、精細化管理既是一種管理概念,又是一種管理方法和管理工程。 其內涵就是企業在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基礎上,對其生產流程、管理流程進行科學細化和合理優化的過程,實現“組織結構專業化、工作方式標準化、管理制度化、員工職業化”。
8、企業競爭戰略的精細不僅表現在精細的積累性競爭優勢上,而且還表現在企業戰略方向選擇、戰略執行的精細化、精確化上。
例如,在市場營銷戰略上,市場細化、深化、個性化;在操作與運行戰略上,精確化、低(無)廢化、效率化;在技術開發戰略上,范圍化、彈性化、柔性化、微化、宏化、大(巨)規模化;在組織戰略上,人性化、關懷化、過程化(扁平化)、精干化、網絡化(network)、萬面化(patching)(動態調整化);在人力資源戰略上,知識化、團隊化、流動化,如此等等現代企業發展潮流與流行趨勢,都以精細為核心,都以更好、更準確、更有效、更適應為核心。
9、精細是一種極限過程,是永無止境的追求過程,也是不能完結的企業管理發展過程。精細競爭、精細戰略、精細優勢的另一個含義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細”、“末”之處見真功。
10、精細化管理是以“精確、細致、深入、規范”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 從思想概念看,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理念,形成了企業管理的一種“精細”境界,從而指明了企業管理的方向;從實踐活動看,它又是企業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表明了企業管理精細化的過程性、漸進性。
11、“精細管理工程”指企業按照“六精五細"的思路與方法,對企業的管理進行精細化改造的工程。 六精:培養企業精神、運用管理精髓、掌握技術精華、追求質量精品、精通營銷之道、精于財務核(預)算;五細:細分市場和客戶、細分企業組織職能和崗位、細化分解每一個戰略目標、細化企業管理制度、細控成本。
12、精細化管理,“精”是經營管理的關鍵環節,“細”是關鍵環節的主要控制點,精細管理就是系統解決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關鍵環節及其主要控制點的匹配性。
“精細化”是針對過去企業“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細作。精細管理強調目標的細化、分解、落實,強調數量化和精確化。精細化管理以提高企業經營績效為目的。通過對企業戰略目標的細化、分解、落實,保證企業戰略能夠在各個環節有效貫徹并發揮作用;通過細化企業管理單元,明確管理目標,改進管理方式,確保企業管理思想高效、準確、到位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