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簡稱“黔”或“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是中國西南地區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界于北緯24°37′-29°13′ ,東經103°36′-109°35′,北接四川和重慶,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云南。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總面積17.62萬平方千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截至2018年末,貴州省轄6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52個縣,11個自治縣,9個縣級市,15個市轄區,1特區。
截至2018年12月,貴州省常住人口360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806.45億元,第一產業2159.54億元,第二產業5755.54億元,第三產業6891.3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1244元。
歷史沿革
春秋以前,貴州為荊州西南裔,屬于"荊楚"或"南蠻"的一部分。
戰國后期,夜郎國逐步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之一(夜郎國大部分疆域在今貴州境內)。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在夜郎地區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設郡縣、置官吏。
西漢武帝在夜郎地區繼續推行郡縣制,同時開辟了從四川南部經貴州西部平夷(今畢節)至江(北盤江)、南到番禺(今廣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國滅,郡縣制在夜郎地區最后確立。
東漢時,沿襲西漢建置。
三國時,西南大部地區蜀漢政權占有。貴州屬牂牁郡、朱提郡、興古郡、江漢郡、涪陵郡。
兩晉南北朝,今貴州境內,除置牂牁郡外,邊遠地區又分屬朱提、江漢等郡。
隋時,在貴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陽郡。此外,今貴州東北地區分屬黔安郡和沅陵郡。
唐代,在今貴州地區推行經制州與羈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貴州建置的經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羈縻州有矩州、蠻州等。從地域上看,烏江以北多系經制州,烏江以南多系羈縻州。
宋代,今貴州地域分別隸于夔州路、荊湖北路、潼川路、廣南西路、劍南西路、劍南東路等,而主要屬夔州路。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為奉寧軍承宣使知思州軍事土著首領田佑恭加授貴州防御使銜,"貴州"才成為行政區劃的名稱。但當時的"貴州"僅限于今貴陽一帶。
元代在今貴州地區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貴州境內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蠻安撫司、烏撒烏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別隸屬于湖廣、四川、云南3行省。
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廢思州宣慰司與思南宣慰司,保留水東土司與水西土司,同屬貴州布政司管轄。明末,貴州布政司領貴州宣慰司及貴陽、安順、平越3軍民府并都勻、黎平、思州、思南、銅仁、鎮遠、石阡7府。
清代前期,貴州的行政建置有較大的變化。
雍正五年(1727年),將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所屬各縣改隸貴州,同時,將畢節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將廣西紅水河、南盤江以北之地置永豐州,與廣西的荔波、湖廣的平溪、天柱一并劃歸貴州管轄。至此,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貴州建置設有12府、2直隸廳、13州、13廳、43縣。
民國2年(1913年),貴州地方政區進行了一次調整,以前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全省設3道觀察使。1920年廢道。1937年,貴州置6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管各縣。1941年置貴陽市。至1948年,貴州設1個直轄區、6個行政督察區、下轄78個縣(市)。
1930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貴州,并在部分地區建立革命政權。1934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即紅二軍團)進入黔東,建立黔東特區,7月成立了特區委員會,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縣建立了縣、區、鄉革命委員會。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地位。 [10] 1935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進入貴州,1936年2月在大定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后遷畢節縣城),以后還在畢節、大定、黔西等地建立了縣、區、鄉人民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