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教練式教育理念逐漸流行,許多家長開始嘗試將其應用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練式家長,指的是以孩子為本,尊重孩子個性,引導孩子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長的家長。這個過程并非易事,下面是一位教練式家長成長的故事。
小明的爸爸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教育孩子方面,他總是嚴厲苛刻。然而,隨著小明逐漸長大,他發現這種教育方式并不能激發小明的潛能,反而讓小明變得膽小、內向。于是,爸爸決定學習教練式教育理念,嘗試成為小明的引導者和支持者。
一開始,爸爸覺得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改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一個關于教練式教育的講座,講座上提到:“教練式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這句話讓爸爸深受啟發。
回到家后,爸爸開始嘗試了解小明的興趣。他發現小明對畫畫很有熱情,于是鼓勵小明參加繪畫班,并為小明購買了繪畫用品。在繪畫班,小明遇到了一位很有耐心的老師,她的鼓勵讓小明更加自信。漸漸地,小明的畫作開始在班級里獲獎,他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
爸爸看到小明的變化,非常欣慰。他意識到,教練式教育不僅僅是尊重孩子的興趣,還要教會孩子面對挫折和挑戰。于是,爸爸帶著小明參加了戶外拓展活動。在活動中,小明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爸爸始終鼓勵他:“你可以的,相信自己。”在爸爸的鼓勵下,小明克服了困難,完成了拓展活動。
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爸爸成為了一個合格的教練式家長。他引導小明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幫助小明建立自信,還教會小明面對挫折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爸爸也收獲了許多,他學會了尊重孩子,學會了如何引導孩子成長。
教練式家長成長記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并非只有嚴厲和苛刻,更需要理解和引導。每一個家長都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